當二、三月台灣東部平原的天氣逐漸轉為乾燥,水田也邁入春耕期,供應水圳的河川默默地被築起土堤改變流路,將表面水流引入灌溉渠道。
當這些洄游物種隨著水流被推送到牠們的出生地或鄰近的河口,準備開啟「洄家之路」的挑戰,偌大的河床地僅剩涓涓細流甚至滴水不剩的景觀,這對準備沿溪上溯、成長和繁衍的洄游魚蝦蟹苗生存任務已調整成修羅級了😱!
雖有「以數量取勝」的繁殖策略,但大部分的幼魚在浮游的過程就會遭遇被其他動物吃掉、遇到乾涸的河床擱淺死亡等等的困境;有幸入海的個體變成更多海洋動物的食物,造就我們依賴的海洋生產力;數月後返回河流的個體可能不到萬分之一(十萬約剩10隻),但眼前「洄家之路」卻一樣關關難過。
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農田取水,竟在無意之下成了「洄家之路」的大魔王......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