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0期 在什麼樣的河裡游呀~游呀~游

🌎親愛的朋友,收信平安:
今年的梅雨來得晚,河床表水時有時無,東北角與宜蘭一帶的幾條河,可見部分河段乾涸的溪床,令人禾夥伴十分擔心溪流水況與魚群的生存。我們的溪流保育研究員,多年且持續近溪與潛溪觀察,觀察到台灣東部平原的水田進入春耕期起,各水圳供應水源的河川,都會被被築起土堤、改變流路;大部分、甚至全部的表面逕流,被引導進入狹窄的灌溉渠道,讓寬闊的主河道露出乾涸的床面,如果沒有颱風大雨,乾涸的狀況可長達半年以上。

不是沒有水,而是💧水都去了他處!若水都去了他處,那魚得往何處去?溪流保育研究員詳實記錄幾條河,洄游魚類目前的現況,替無法發聲的洄游魚類,訴說並請求給予合理的水權分配與一條安全洄家的路。
 
正當洗腦挖土歌爆紅的前一段時間,我們真心想改詞為:「在什麼樣的河流裡面游呀游呀游,保留什麼樣的河流養什麼樣的魚🐟。」或許,我們還有機會,留道水流讓溪流不乾涸、減少三面光渠道的出現。或許,我們可以等一等,讓上溯的路隊通過,抵達更上游可以成家繁衍的棲所。讓農業的取水,也留給漁業及海洋資源不枯竭的機會。

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?
Part 1

當二、三月台灣東部平原的天氣逐漸轉為乾燥,水田也邁入春耕期,供應水圳的河川默默地被築起土堤改變流路,將表面水流引入灌溉渠道。

當這些洄游物種隨著水流被推送到牠們的出生地或鄰近的河口,準備開啟「洄家之路」的挑戰,偌大的河床地僅剩涓涓細流甚至滴水不剩的景觀,這對準備沿溪上溯、成長和繁衍的洄游魚蝦蟹苗生存任務已調整成修羅級了😱!

雖有「以數量取勝」的繁殖策略,但大部分的幼魚在浮游的過程就會遭遇被其他動物吃掉、遇到乾涸的河床擱淺死亡等等的困境;有幸入海的個體變成更多海洋動物的食物,造就我們依賴的海洋生產力;數月後返回河流的個體可能不到萬分之一(十萬約剩10隻),但眼前「洄家之路」卻一樣關關難過。

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農田取水,竟在無意之下成了「洄家之路」的大魔王......。

只求合理的水權分配

灌溉取水如何衝擊河海資源?
Part 2

河口近海的洄游魚蝦蟹苗,正陸續回到島嶼陸域,沿著大小溪流上溯,展開牠們這一代的成長與繁衍。當牠們隨著岸流被推送到自己的出生故鄉或鄰近河口時,並不知道洄鄉之路新添了更多險阻等著牠們。除了水源被截走、溯到半路就被困在路上乾死之外,讓我們試著從幾條河的現況來理解,看似理所當然的農業灌溉取水,到底用什麼樣的方式,損傷了河溪生物多樣性(或說河海生產力)?

當洄家的路被圍堵到只剩一條,在這條掙扎著存活的旅路上,為了方便管理的慣性設計所產生的人工設施, 當三面光加上入侵掠食種、 被漏水誘騙集結在沒路的死胡同,也常成為生物們意想不到的大危機!再讓我們深入瞭解🤔!

這些討論絕對並非指責灌溉用途,感恩農業養活島嶼的每一位居民,但也因為我們都需要,因此更有責任知道影響的途徑!從而設法找出更智慧的取用方式,以盡可能降低對溪流其他生態系服務的衝擊。而取水供水的單位,從人民團體的水利組合,走到今天的政府機關,更也有責任讓水資源取用方式照顧到其他環境權益。
給一條安全洄家的路

【洄家之路】實況轉播

水閘形成天險,制水門的溢流口成為唯一洄家的路,僅有能吸爬的小鰕虎們能千辛萬苦地上溯。
唯一洄路
圍堰的生態陷阱:誘騙大量的魚蝦蟹,擠在明明沒有上游的湧水邊。

無路可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