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5期 秋風起、信鳥到、赤蛙遷

🌎親愛的朋友,收信平安:

最近已明顯感覺到一絲涼意,生物們對於天候與環境的變化總是比我們更佳敏銳,北半球的信鳥們紛紛在原棲地啟程往南遷移度冬,台灣是他們行經路線之一。人禾在貢寮田寮洋的保育田區,這個月到訪了一大群鷺鷥,宣告著秋天的來臨,而在田寮洋補給站的我們,早已備妥「安心休憩站」與「安全糧食」等待他們的到來。
 
相較於每年穩定到訪的信鳥們,石門的台北赤蛙🐸的度冬遷徙路線、秋冬藏身地及都做些什麼事,依舊是個謎,讓從事保育工作的人員總是在玩猜心遊戲,各種棲地設置與動線調查的試驗持續進行著,希望能有足夠的資料了解台北赤蛙,也才有更適切的保育手段,在累積一小段的保育經驗,也與大家分享歷程。

而在這季節去登山健行最適合不過,這週日有場活動在仁山植物園,透過輕鬆的方式認識🌳森林生態與森林功能,現場報名隨到隨參加,活動參與還送小禮,不過數量有限,還是早點出門吧!

📢人禾招募「環境教育人員」,台北、羅東、宜蘭各區域需要1名,歡迎加入環境工作者行列。

生態保全型農業與台北赤蛙保育的甜蜜碰撞

🐸台北赤蛙(Hylarana taipehensis)是一種體型纖細修長,吻端長只有3到5公分,體側帶有白色條紋的小型蛙,體型約為一個50元硬幣大小。現有調查結果顯示,台北赤蛙繁殖及幼生期,需倚靠池沼、草澤環境,成蛙於渡冬時期則會利用周邊高草及草生地等潮濕環境棲息。

在台灣農業時期屬於平地常見蛙類,但現今台北赤蛙族群,僅零散出現在新北石門及三芝、桃園楊梅及平鎮、台南官田附近等少數地方,因此列為珍貴稀有2級保育類動物。

以上為故事主角的背景資料,而世代蛙生究竟發生了什麼,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……
蛙的那道光

漠漠水田 x 濤濤白鷺 x 米米之音

隨時序進入秋季,🕊鷺鷥群過境,以一場遷徙秀揭開序幕。9月18日,田寮洋成了上千隻鷺鷥的舞台,點破綠色秧田,留下了潔白的身影。遠遠看去,全身雪白、飛行姿態優雅的白鷺鷥們好像沒什麼差異,不過仔細端詳,發現他們的體型、嘴喙顏色、脖子長度不一樣,少部分的頭頸部還有些黃黃的呢!

據鳥友情報,鷺鷥群當天在田寮洋短暫地養精蓄銳後,傍晚就繼續南遷了,如嘉義的梅山鄉太興村、墾丁龍鑾潭都是牠們在台灣內陸遷徙的主要路徑。🙏希望田寮洋的友善耕作能一直吸引候鳥朋友們來作客, 提供牠們賴以生息的棲地,停歇休息後繼續上路。
小歇片刻

登高健走森呼吸

這週末還沒安排嗎❓ 到戶外走一走吧!10月2日本週日,人禾夥伴受宜蘭縣政府委託,將至仁山植物園舉辦「九九重陽登高健走.森呼吸」活動。
 
內容包含「散步仁森」讓登山過程變得好玩又有趣、「仁山綠生活」帶來各項表演與手作DIY、「森呼吸市集」讓你在逛攤位的同時,了解森林帶給我們的各項服務。
 
活動免費、九點開放現場報名,參與完成還有限量的🎁「淺山小禮」唷~
享受仁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