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6期 守護生態系服務的價值

🌎親愛的朋友,收信平安:

這些日子中我們持續地進行調查監測、保育論述,也與在地社區、農戶夥伴共同探討推動更友善的作為;此外,環教課程的帶領,是讓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最佳方式,這些種種是努力,努力將生態系服務維護的價值轉化為主流思維,成為政策規劃的考量,也變成人們願意守護的信念。心想著:哇,大自然默默為我們作了這麼多事!🤗

本期電子報我們延續田寮洋的敘說,帶您來看如何能有方法加惠照顧到更多的物種;來到金門,人們生活因植物而惠益,我們也即將透過採集來理解更多;最後,到依海傍山的蘇澳鎮,我們會看到了山、河、海的美好賜予。

恢復與優化田寮洋生態系服務的價值

繼前期講述田寮洋的"人藻抗戰"一事,好多朋友持續關心,也提問了:什麼時候開始?那裡的生態不是一直都挺好的嗎?一切從2011年說起,那時的我們除了啟動貢寮山區的水梯田保育工作,同時也開始關注同水系下游的田寮洋洪氾平原。

這片十餘甲的洪氾平原是賞鳥人津津樂道的熱點,但多年以來,生態資料的「空缺」也使得政策考量的基礎總少了生態的面向。這些年我們陸續累積、提報在地的生態資料,到2018年林務局提出「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」時,「東北部生態綠網」重要的關注區位中,自然少不了田寮洋濕地,邀請您一起來了解這段歷程與未來展望。
情定田寮洋

金門植物觀察筆記

植物與人們生活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無論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,都可以看到人們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,發揮妙用、解決難題,並且創造許多令人讚歎的可能。

說到金門的植物,大多數人直覺一定想到高粱,高粱酒在金門文化中具代表性,但另一要角是小麥,小麥在製酒發酵的過程扮演很重要「麴」的角色。除此之外,還有原生植物、民俗植物等等,都深刻地佇足於人們的生活日常與時代記憶中。而金門植物園裡更種植了超過500種的植物,今年的新課程「綠野採集任務」即將在下半年與大家見面了,請跟著我們的團隊夥伴一起在植物園裡探索、也瞭解植物與生活的連結!掌握第一手課程訊息,歡迎關注金門植物園粉絲專頁
了解更多

南方澳走一遭!發覺山河海與人的千絲萬縷

間隔遙遠的山海看似不相及,實際上卻密不可分,也才有了這麼一句話來形容:森林是大海的戀人,河溪就像他們間的紅線,牽起了兩者。那人呢?人是山海的孩子,受其孕育而生,有了山海,才有了海港生活圈中的文武百業;有了人,才有了你我交織出的社會百態。山、河、海與人的關係,大概就像父母之於孩童一樣吧!

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在2021年秋天推出了山河海人的解謎課程,帶領學員們走訪宜蘭縣蘇澳鎮內的三處地點,邀請您跟著課程的步調,一起來了解山海的因緣,也認識河川與人們是如何參與其中!
大海的戀人